今日看点

古代“高考”科举作弊怎么罚?明朝流放,清朝砍头

发表于话题:高考历史上最大作弊案
发布时间:2021-06-15

原标题:古代“高考”科举作弊怎么罚?明朝流放,清朝砍头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某种程度上而言和当今的高考颇有相似之处,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在古代,科举制度也成为主要的人才选拔机制。有人为了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作弊一事从古就有。可以说千年的科举史也是一部反作弊的历史。

那么古人到底有哪些作弊手段,又有哪些反作弊手段呢?作弊被发现后,又会受到怎样的惩罚呢?

作弊手段五花八门

古人为了作弊,手段也是五花八门。

对于寒门学子来说,最常见的手段就是夹带。这种手段据考证很可能最早出现在唐朝。在唐代科举,就有考生夹带经文进入考场。在唐朝,夹带行为甚至有一个专门的称谓“书策”。所谓“挟藏入试,谓之书策”。

而且古人缩写缩印的水平也很高。古代有一本书叫《四书典仓》,这本书就是科考作弊的神器。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每册长7.5厘米,宽6厘米,厚约0.7厘米。书册内容包括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的主要内容,共计11万余字。写字用的是老鼠胡须特制的“鼠毫”。就是考生夹带进场的常见资料。

那么夹带在什么地方呢?能夹带的地方可多了,衣服、鞋袜、砚台、蜡烛、食品(古代科举一考就是3-4天)都可以,或者干脆写在身体上。比如蜡烛怎么夹带呢?考生把蜡烛内部从底下掏空,把纸条塞进去,再用蜡油把底部封平,就可以带入考场了。《宋会要辑稿》记载在开禧三年(1207)六月二十九日,“科举之弊,如漕司差考试官,及州郡挟书、继烛,代笔,传义,二者不可不革”

更高级的手段据说是“银盐变黑”。有的考生把衣服的内层密密麻麻用盐水写满字,混入考场后,点蜡烛用火一烘,文字就显现出来了。类似的手段还有乌贼汁,据说作弊的考生用乌贼汁把夹带的内容写到衣服夹层里,涂上烂泥巴。入场后烂泥巴干了之后,把泥给去掉,夹带的文字就出现了。更神奇的是,据说用乌贼汁写的内容过一段时间不用清洗字迹就会自己消失,真是自动毁灭证据啊。

有的考生更狠,把夹带的内容藏在便桶里。古代科考考生要在考场里考上3天,吃喝拉撒都不能离开自己的房间,便桶就成了必要之物。有的考生就把便桶做成中空的,这里面就可以夹带资料了。一般考官也不会想去检查这些污秽之物。

这些都只是寒门学子的作弊手段,家庭条件好的人就会直接用贿买和代考这种高级玩家的方法了。

所谓贿买,就是考生花钱买通考官获得考题,又或者让考官对他夹带视而不见,或是事先和考官打好招呼,在试卷上留下特殊的记号。而代考就是找枪手替考,古代也没照片也没摄像头,枪手替考的难度并不高。比如公元1218年,解试的监试官何周才与刘光约定,在试卷中要出现三个“有”字,录取了刘光儿子刘颐、孙子刘济。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和李商隐齐名的温庭筠就是一个著名的替考专业户。据《唐书》记载,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科考,考官安排他坐在帘前考试,由考官直接监视。考试中,只见温庭筠奋笔疾书,不一会儿就交卷出场了。考官想这次总不能让他给人替考了吧,可是考官事后才知道,“私占授者已八人”,温庭筠在考官的监督之下已经顺利帮八个人完成了试卷。不得不让人惊叹温庭筠的厉害。

反作弊,也是很拼

考生用尽手段作弊,官府自然不能闲着,也要用尽手段反作弊。

针对夹带,官府想出的办法就是搜身和洗澡。搜身这个很好理解了,那么洗澡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是为了照顾读书人的面子和尊严。科举考试之前,考生们都要被士兵搜身。然后有人觉得这事不妥“搜检之际虽当严切,然至于解发袒衣,索及耳鼻,则过甚矣,岂待士之礼哉”(《金史》)。意思是说搜身固然能防止作弊,但是这样让读书人很没面子。然后他的建议是干脆官方让考生统一在靠前沐浴更衣,衣服都是官府提供的。这样一来“既可防滥,且不亏礼”。皇帝一听,这点子不错,马上照办。

针对考生可能的贿买行为,官府采取的是“糊名”和“誊抄” 。“糊名”法首见于唐武则天年间,但并未在科举中得以普遍运用。反而是在北宋得以全面运用。“誊抄”法也同样是在北宋得以开展。

“糊名”类似我们现在的密封,把考生的姓名给遮盖掉;而“誊抄”则是由专人把考生试卷全都重新抄一遍,防止考生在上面留下记号。

对于代考,限于当时的技术手段,官府也只能要考生提供详细的外貌特征和履历,但这还是防不住有心人。

作弊的代价

那么古代如何惩罚考场作弊?各个朝代都各不相同,我们就看离我们最近的明清两朝。

《大明律》里规定科举作弊一旦被发现就是施杖刑,流放三千里,流放时长达9年。在古代,流放地都是荒芜或是贫穷困苦之地,流放者在残酷的环境下熬完9年回到老家这辈子也无法再参加科举了。

而清廷对于科举作弊的处罚是比明朝更为严厉,如顺治年间发生在顺天府的乡试舞弊案就是一例。

清顺治十四年顺天府(北闱)乡试出现了大面积的行贿,被录取的多为行贿的权贵子弟。落榜的人大为不满,事情闹大之后,顺治帝不得不下令彻查。一查之下,发现这是数位考官全部受贿,公然在考场内互相翻阅试卷,甚至让书童拿着写有暗号的纸条去各房查对。顺治一气之下,下令“王树德、陆庆曾、潘隐如、唐彦曦、沈始然、孙旸、张天植、张恂俱应立斩,家业籍没,妻子父母兄弟流徙尚阳堡;孙伯龄、郁之章、李贵、陈经在、邱衡、赵瑞南、唐元迪、潘时升、盛树鸿、徐文龙、查学时俱应立斩,家产籍没;张旻、孙兰茁、郁乔、李苏霖、张绣虎俱应立绞;余赞周应绞监候秋后处决等语”

康熙五十年发生在江南的科场舞弊案,副主考官赵晋等人收受贿赂,串通舞弊,被斩立决;负责牵线搭桥的“中间商”判处绞监候。主考官左必蕃被革职。

尽管这些处罚不能不谓之严厉,但是古代科举仍然有人前赴后继地行作弊之事。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其中所得利益实在太大,诱惑个别人铤而走险。

全文完

标签组:[历史] [高考] [中国古代史] [清朝] [明朝历史] [清朝历史] [专门史] [科举制度] [说岳] [温庭筠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32106.html

相关阅读

宋理宗聪明绝顶为什么选了一个白痴当太子

赵禥是南宋第六位皇帝,即宋度宗,他在位十年,毫无作为,整日吃喝玩乐,于1274年病死,他虽然不是南宋的亡国之君,但却是南宋亡国的罪人!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赵禥是个弱智!根据史书记载,赵禥的父亲是荣王赵...

2025-09-12

特洛伊战争为什么要围城九年

英雄们聚集在奥利斯港湾(Aulis),军队人数有十万人,船数一千一百八十六。出发前大家都在岸边祭坛作献祭,忽然间祭坛下面爬出了一条血红的怪蛇,它弯曲成环状爬上了树,爬到树最高处的一个鸟巢,吃了一只雌鸟...

2025-09-12

鱼玄机是被丈夫骗进道观的吗

鱼玄机出生在长安,当时的大唐国都。生逢盛世,但是家世早衰,鱼玄机出生时,家境已经十分贫寒。她的父亲虽然读过几年书,腹中有些墨水,但是仕途很不顺遂,只能将自己的全部期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当时鱼玄机还叫做鱼...

2025-09-12

特洛伊战争一共持续几年

特洛伊战争是发生在古希腊的一次战争,发生的地点是现在地中海附近。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普遍认为是美女海伦,为了抢夺一个名叫海伦的绝世美女,斯巴达王与帕里斯短兵相接。但是有学者推测,这场战事其实是一场盟军对抗...

2025-09-12

荸荠不能生吃吗

姜片虫感染还是挺麻烦的,轻则肠炎腹泻,重则贫血浮肿,儿童可能出现智力低下,甚至死亡。姜片虫在水生植物上都可能存在,不光荸荠,什么茭白菱角,乃至空心菜等,都要反复清洗,保证做熟再吃。尤其荸荠和菱角,千万...

2025-09-12

西晋公主流落街头被卖去当丫鬟下场是什么

这位公主就是西晋时期的临海公主,她的父亲是司马衷,她出生的时候,八王之乱刚刚结束不久,作为公主原本应该享受富贵的生活,可是没过多久西晋就被灭了。皇室成员纷纷外逃,为了保住性命她也逃出了洛阳。在逃跑的途...

2025-09-12

最惨的和亲公主10岁出嫁三个月后离奇身亡

虽然历史上和亲的公主有许多是宫女顶替的,但送去之后多数的结局并不好,而且有许多年幼的公主,尚未涉足人世间的险恶,就不得不去独自面对他乡的险恶,在历史上曾有一位年仅10岁的公主和亲,可因为生得太美,便被...

2025-09-12

古代被抄家的女子是什么下场

《绣春刀》里所说的,入教坊司当妓女只是其中一种结果,但是,电影中所讲的不一定确切,入了教坊司不一定做妓女。教坊司是干什么的呢?主要负责"朝会宴享,冬至,正旦,进实录,册封,诏进士,告祖庙,祭郊祀,进士...

2025-09-12

晋孝武帝真的因为嘲笑张贵人人老色衰被妃子杀了吗

这一天,晋孝武帝和张贵人一起饮酒作乐,晋孝武帝让张贵人多喝几杯,而张贵人已经喝够了,所以就不喝了,晋孝武帝就跟她开玩笑说:“你都年过三十了,人老色衰了,后宫里比你年轻的美女多着呢,信不信我废掉你,把你...

2025-09-12

特洛伊战争的结局究竟是怎样的

特洛伊战争结局以特洛伊城池化为一片废墟而告终。由于特洛伊城池在宙斯的两个儿子修建下非常牢固,所以易守难攻,迈锡尼士兵攻占十年也未能攻下城池,最终伟大的英雄奥德赛献计,伪装成军队已经离开的样子,让迈锡尼...

2025-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