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武汉考生高考作弊内幕曝光:如果他得逞了,今年那1000万考生得有多寒心呀…

发表于话题:高考历史上最大作弊案
发布时间:2021-06-15

然后在考试中将手机藏于草稿纸下拍题,并发至某培训机构APP寻求答案。

庆幸的是TA没等到解答,就被工作人员发现后截图举报了。

上传的数学试卷照片左上角还出现了考生名字吴某某与座位号24。

显示时间为2021年6月7日15时46分,此时距离数学考试结束时间还有1小时14分。

事件发生后,大家既愤怒又后怕。

高考多得一分,可能就是一个人一生也永远超越不了的差距,更别说曝光的那道题有12分,改变的何止一个人的命运?

如果让TA得逞,那些苦苦求学的孩子们该有多心寒呀。

事件被揭发后,官方行动非常迅速:

不仅取消了该名考生的数学考试资格,其报名参加的所有考试和成绩均无效。

后续调查也已展开,相信很快就会给出结果。

根据国家《刑法修正案(九)》规定,高考作弊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

可即便如此严防死守,为什么还有人顶风作案?

01

首先,高考作为无数年轻人实现人生跨越的最佳途径,它在源源不断地筛选人才的同时,也在考验着人性。

还记得18年前,那场震惊全国的“6·5”高考试卷被盗案吗?

2003年6月5号,高考的前两天。

四川南部县,县招办保密室被盗。

存放高考试卷的柜子被撬开,语文卷、英语卷、文科数学卷、理科数学卷、文科综合卷、理科综合卷各遗失一份。

高考试卷是绝密文件,它牵动着成百上千万人的命运。

它们的失窃,无疑给那年的高考蒙上了一层阴影。

万幸的是,试卷被盗后,并没有泄露和扩散。

6月7日,全国高考如期举行。

盗窃案,也随之进入绝密侦破阶段。

很快,警方便通过指纹对比,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南部中学高三文科班学生杨某。

由于在全市模拟考试中发挥失常,成绩不理想,杨某萌生了盗窃高考试卷的想法。

在此之前,他做了充足的准备,不仅购置了钳子、铅笔刀等各种撬锁工具,还准确切断了报警装置。

不过由于盗窃事件被及时发现,杨某只草草看了语文作文题和几道数学题,就在卫生间里把偷来的试卷全部烧毁冲走了。

事发后,为了躲避警方的指纹查验,他还将502胶水涂在了手指上。

在被抓捕之前,杨某对自己的盗窃行为,没有半点不安和悔意。

因为他有一个“远大抱负”:

“我要从政,去为人民服务,去建功立业。”

若不是被及时发现,杨某还真有可能实现他的“ 理想”。

6月24日高考成绩公布,杨某考了515分。

该省当年文科一本分数线522分,二本分数线463分。

可是,当他走进县招办的那一刻开始,等待他的就不再是锦绣前程,而是人身自由的结束。

2003年8月25日,南部县人民法院以犯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判处杨某有期徒刑7年。

如今再回头看看这个拥有“远大抱负”的青年,你是否有些背脊发凉?

如果没有高考的公平和正义,有些人通过“投机取巧”成为这个国家的建设者,那么他是不是也会在某一个时刻走上另一条歪路?

那时候,造成的损害恐怕就不是个人的前途,而是无数国人的命运了。

02

其次,高考作弊背后藏着巨大的利益链。

武汉考生高考作弊被揭发后,@ 澎湃新闻还曝光了一系列高考作弊手段。

高考作弊俨然成了某些人牟取暴利的产业。

2014年,央视曾做过一期《高考场上的神秘“考生”》的深入调查,揭开了高考作弊令人胆寒的幕后真相。

那年高考前的几个月,在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教学楼的厕所里,有人开始偷偷贴起招募高考“枪手”的小广告。

打通号码后,一个自称老师的人会把你约出来见面。

然后他们会专门安排来应聘的大学生做高考模拟试卷来测试能力。

只要测试过关,大学生就能成为“枪手”了。

记者暗访时,发现有不少高校学生参与其中。

因为对方给出的高考“枪手”的价码着实不菲:

考上二本两万,一本三万,重点一本五万,如果考上了全国名校,酬劳还可以商量。

而这些都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这个“产业”他们已经维系多年。

甚至为了跟上日新月异的防作弊手段,他们也在不断更新着自己的技术。

随着记者暗访的深入,你甚至可以看到,他们不仅买通了监考老师,还用重金铺路层层打点。

仅仅一个小县城,打点一个考场起步就是7万元。

即便你和准考证上的照片对不上,也能顺利地走进考场。

而他们提供代考服务的,全是当地“有钱有势”的家庭。

彼此也都是,一环利益套着一环。

看到这里,就连见惯了大场面的记者都已经心惊胆战。

后来视频被曝光,单是河南一省,查实违规违纪考生就多达165人,其中127人替考。

试想一下,如果这些作弊者没有被发现:

那么他们每多得一分,是不是就意味着有一名在学海中苦苦泅渡的孩子的努力将化为泡影?

他们每收到一份高校录取通知书,是不是就意味着有一名年轻人被金钱和权力吞噬?

03

贵州省招生考试院院长周宝英曾有过一段振聋发聩的论述:

“高考制度本身以公平为导向,体现的是唯才是举,是‘不看老子不看面子不看票子看卷子,不拼爹不拼娘不拼关系拼分数’。

在高考制度下,每一位公民都能够在同一个平台上去努力、去竞争。”

“高考制度本身以公平为导向,体现的是唯才是举,是‘不看老子不看面子不看票子看卷子,不拼爹不拼娘不拼关系拼分数’。

在高考制度下,每一位公民都能够在同一个平台上去努力、去竞争。”

但凡经历过高考的学生和家长,都明白能走进高考考场有多么不容易。

你或许看过清晨五点,天还没亮,就已经开始早读的他们;

你或许也曾看过站着快速扒完碗里的饭,就跑去学习的他们;

甚至每一个灯火通明的夜晚,都是他们在点亮。

除了这些,还有无数寒门子弟,高考也许是他们此生唯一的希望。

2016年魏凯伦考上国防科技大学后大声呐喊

2019年林万东收到清华录取通知时还在工地搬砖凑学费

耳朵也不止一次地去想一个问题:

如果没有高考,我现在会是在哪里?

是不是像我的父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走不出大山?

如果高考这条最公平的上升路径被阻隔,我们这代年轻人的命运也许只剩下一声叹息。

2004年,山东。

家境贫困的农家女陈春秀,以546分的成绩考入山东理工大学,但是她却没能等来录取通知书。

陈父当时问女儿是否还要复读,陈春秀拒绝了。

因为这个穷苦农家,已经无法支持她再经历一次高考。

而且为了她的学业,哥哥早早地辍学打工去了。

于是,陈春秀默许了自己的人生。

整整16年,她当过电子厂的工人,做过餐厅的服务员……从事着这个社会最底层的工作。

直到多年以后通过成人高考,在老家的幼儿园当了一名幼师。

如果不是现在网络发达,学籍重复被曝光。

陈春秀不会想到在城市的另一端,一名叫陈艳平的女子。

在16年前,偷偷“买走”她的录取通知书,前往山东理工大学报到,冒名顶替成为了一名大学生。

毕业后还回到家乡,入职街道办审计所。

而这背后,有无数双手,算计着那年高考的她。

回忆起自己念书时的场景,陈春秀眼中噙满了热泪:

“宿舍到点就关灯,但是楼道的灯不会关,我就去宿舍楼道看书。”

她的努力也看在父亲的眼中,多年以后得知女儿高考成绩被他人窃取,老人也是老泪纵横:

“只要能考上,我砸锅卖铁也要供,当老农民有啥出路,上学才能改变命运。”

“就打听我是个农民,怂人,才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要是有能力,他们也不敢。”

那个为了妹妹能考上大学,辍学打工的哥哥;

那个砸锅卖铁供女儿读书,一生穷困潦倒的父亲;

还有那个本可以走进象牙塔的少女。

一个家庭,3个人的人生因为一场“高考舞弊”全都毁了。

更加令人后背发凉的是另外一组数据,陈春秀事件后,山东两年查出242人涉高考冒名顶替。

教育公平是国家进步的基础。

我们从小就被告诫,要好好读书,改变命运,建设祖国。

可是,如果连高考的公正都得不到保障的话,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要求年轻人去努力奋斗?

如果没有年轻人的奋斗,那么我们民族的未来又在何方呢?

04

摩登中产在《写给时代的作文》中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

1977年,全国高考在寒冷的冬天终于恢复了。

考试之日,有人答题中途出场喂奶,有人写了一半上山割草,有人在考卷上恳求:

敬爱的老师,我是江家桥学校的,我们那从来没见过这些稀奇古怪的英文数学(指sin、cos),请原谅好吗?

阅卷老师无奈感慨:错过的太多了,阿波罗飞船登月都快十年了。

1977年,全国高考在寒冷的冬天终于恢复了。

考试之日,有人答题中途出场喂奶,有人写了一半上山割草,有人在考卷上恳求:

敬爱的老师,我是江家桥学校的,我们那从来没见过这些稀奇古怪的英文数学(指sin、cos),请原谅好吗?

阅卷老师无奈感慨:错过的太多了,阿波罗飞船登月都快十年了。

也记得《历史转折》中的邓公和一群老科学家们,为了恢复高考殚精竭虑,对我们的年轻一代忧心忡忡:

青年人才出现断层了啊。

那一年,我们这个国家历尽磨难,一群年轻人浑身狼狈。

但是,他们相信高考会改变这一切。

如今,44年过去。

早在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已达3779万人,位居世界第一。

我们希冀着,年轻人的前途未来可期,国家的发展蒸蒸日上。

而这一切,很大程度就建立在高考公平上。

因此,对待高考舞弊零容忍,守护的不仅是年轻一代的理想,更是一个民族未来的希望。

1977年,广东和贵州的考生在高考作文里写道:“ 大治之年气象新。”

河北考生豪气干云,畅想着:“ 我将怎样度过今后不平凡的二十三年。”

两天前,又有一群年轻人在全国甲卷上书写:“ 可为与有为。”

一批又一批青年,为了这个国家的腾飞前仆后继着。

很喜欢这样一段话:

小时候,家庭背景不好,我相信努力会改变;

读书时,学习成绩不好,我相信努力会改变;

长大后,经济条件不好,我相信努力会改变……

现在,我依然相信。

小时候,家庭背景不好,我相信努力会改变;

读书时,学习成绩不好,我相信努力会改变;

长大后,经济条件不好,我相信努力会改变……

现在,我依然相信。

因为只要给中国青年一个公平的起点,他们就会让世界看到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

参考资料:

央广网:《改革开放40年:高考,改变亿万中国人命运》

江苏法制报:《全国首例高考试卷被盗案侦破纪实》

央视新闻:《高考场上的神秘“考生”》

澎湃新闻:《确认作弊!考生拍高考题上传,多方回应》

中国教育报:《40年来,亿万人通过高考改变命运!新高考改革又将带来哪些影响?

-END-

大家好,我是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关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

环球精英YOLO

全球精英人物专访

精品电子新媒体

慢读生活

与您一起走进“读”时代

微信号:

yolojingying

标签组:[高考] [武汉生活] [2017高考] [武汉高考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32136.html

相关阅读

权谋棋局中的无奈之选:刘邦为何将江山托付忌惮的吕雉

公元前195年,病榻上的刘邦凝视着吕雉的背影,这位曾与他共患难的结发妻子,此刻正以雷霆手段镇压异姓诸侯王。他深知吕雉的野心与手段,却仍选择将帝国权柄交予其手。这场看似矛盾的权力交接,实则是刘邦在政治棋...

2025-10-29

情深难敌权谋:刘邦不立戚夫人为皇后的深层逻辑

汉高祖刘邦晚年,戚夫人因得宠而萌生取代吕后之位的野心,甚至多次吹枕边风要求改立太子。然而,这位以"仁义"自诩的帝王,最终在权力天平上选择了结发妻子吕雉。这场后宫争斗的结局,实则是政治智慧与人性弱点的激...

2025-10-29

权谋棋局中的生死盟约 司马昭与贾充的共生关系解析

公元260年洛阳街头,十九岁的魏帝曹髦率亲卫直扑司马昭府邸,却在南阙门被太子舍人成济一戈刺穿胸膛。这场震动朝野的弑君案背后,真正的主谋贾充不仅未受惩处,反被司马昭加封安阳侯。这场看似矛盾的政治决策,实...

2025-10-29

高滔滔:北宋政坛的“女中尧舜”与宋哲宗的复杂评价

在北宋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高滔滔宛如一颗璀璨星辰,以其独特的政治智慧和坚韧的品格,在男性主导的权力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以太皇太后之尊临朝听政,成为北宋中后期政治格局的关键塑造者,而宋哲宗对...

2025-10-29

成化风云:明宪宗朱见深的功过与西厂之谜

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年号成化,是明朝第八位皇帝。他的一生充满戏剧性,幼年历经皇位更迭的动荡,成年后既展现出治国理政的才能,又因设立西厂等举措引发争议。 一、朱见深的早年经历与性格塑造...

2025-10-29

弘治中兴:明孝宗朱祐樘的仁政与中兴之路

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明孝宗朱祐樘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与卓越的治国才能,开创了“弘治中兴”的辉煌局面。这位自幼历经坎坷的皇帝,以宽厚仁慈、勤政爱民的形象,赢得了后世史家的广泛赞誉,被比作汉文帝、宋...

2025-10-29

永乐大帝:铁血与文治交织的盛世华章

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明成祖朱棣以藩王之身夺取帝位,开创了“永乐盛世”,其文治武功不仅重塑了大明王朝的格局,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明史》以“远迈汉唐”的赞誉,将朱棣的功绩推向了与...

2025-10-29

明史视角下的明仁宗朱高炽:仁政为基,德化盛世

在明朝十六帝的谱系中,明仁宗朱高炽以仅十个月的在位时间,却赢得了《明史》“与文、景比隆”的极高赞誉。这位被后世冠以“仁宗”庙号的皇帝,其政治智慧与人格魅力在《明史·仁宗本纪》中得到了立体呈现。 一、...

2025-10-29

宣德之治:明宣宗朱瞻基如何铸就仁宣盛世

明宣宗朱瞻基(1398/1399-1435)作为明朝第五位皇帝,在位仅十年却开创了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齐名的“仁宣之治”。这一时期,明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被后世誉为明代最鼎盛的阶段之...

2025-10-29

朱祁镇:从昏君标签下走出的“仁德之举”

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明英宗朱祁镇常因“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被贴上昏君的标签。前者让明朝险些提前覆灭,后者导致忠臣于谦含冤而死。然而,若抛开这些重大失误,深入探究他的生平,会发现他在废除殉葬制度之...

202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