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让阅读的种子开花结果

发表于话题:蒋方舟读书
发布时间:2021-06-30

  浙江在线4月2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俞吉吉 陆遥 石天星 刘慧)阅读应该是愉悦的,无论这份愉悦长久存在于灵魂深处,还是短暂停留在阅读的片刻,都值得感动。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4月23日,第23个世界读书日如约而至。在刚刚过去的周末,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指导,钱江晚报、浙江省新华书店主办的2018“博库·全民阅读周刊春风图书势力榜”在杭州举行颁奖盛典,记者采访了前来参加盛典活动的格非、毕飞宇、李敬泽、梁鸿、蒋方舟5位著名作家,一起分享关于阅读的初心和情怀。

  梁鸿:阅读是思考的过程

  从梁庄,到从梁庄“生长”出来的梁光正,我长期关注乡土中国的种种嬗变。白银图书奖(虚构类)获奖作品《梁光正的光》塑造了一个农民形象中的“新人”:他穿白衬衫,是与风车作战的唐吉诃德。梁光正的光,也是我内心的光。梁庄与中国,在我以脚步和目光一寸寸丈量之后,留下一个永恒的文学形象。

  如何看待阅读?我觉得阅读对于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可能一生都伴随着某种阅读:阅读文字、阅读自然、阅读我们跟世界的关系。阅读也是一种思考。无论是一个农民,还是一个孩子,他们都在不同的阅读中思考。但当你掌握文字之后的阅读,我觉得更具有选择性。就是你选择什么样的书籍,选择什么样的跟你内心有关的文字。我觉得阅读能扩大你的视野和你的思维,阅读会使人沉静下来,所以,在我看来,它也是一个很美的过程和时刻。我自己很喜欢阅读,平时读的书也比较杂,有跟写作相关的书籍,也有传统和西方的书籍,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理论层面的书籍等都会有所涉猎,当然,文学是必须要读的。

  数字阅读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必然的趋势,无论数字还是纸质,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静下来、慢下来,真正地认真地去阅读、去思考,哪怕是对着手机,而不是泛泛地像了解信息一样地去阅读,真正的阅读是要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只要是在思考,数字阅读也并非是不可接受的。像“悦读盛典”这样的活动和仪式很好,通过这样的仪式,可以激发人们的思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你。

  格非:多读原典寻找自我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增长知识,读和思一定是联系在一起的。我觉得阅读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建立认同关系,然后让我们在深厚的彼此理解中,形成自己的定见,更好地发展自己。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读者,读了一辈子书,到最后还是没有形成自己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在过去,真正的读书人,他的“广博”和“专精”一定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说某个地方祖上是研究什么的,他的孩子可能就会在某个方面形成专长。对于今天的普通读者来说,可供阅读的作品太多了,网络不断通过商品化的读书销售来引导大家阅读,这个我觉得是最不好的。我建议读者多读一些深度阅读的东西。如果在某个领域不专下去的话,很难获得真正的体验。

  读书的当务之急,是把“广博”和“专精”这两者结合起来。很多人问我,读书要形成自己的眼光,是不是要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一个读书很少的人,怎么能有自己的判断力?这好像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可以通过某些专题进行深入的阅读,比如你把《左传》和《史记》都读完了,你对于中国历史就有一个非常深的了解。老是去看人家写的对历史的演绎和解读,这个东西虽然很好玩,但是并不代表你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读什么书?怎么阅读?我个人的看法是多读原典,找一个好的著作,认真地读个几年。

  比如有些人喜欢古典诗词,背了许多名段佳句,看了许多诗词解释,可是其实这些解释都是错的,对于文学本身的理解和自己的身心没有太大的帮助。最简单的办法,你就找一本《杜甫全集》,读个两年,把这十几本书读完了,就非常重要。你读杜甫的诗,想要了解一首诗的历史背景,就得有“前理解”。这首诗具体写作于哪一年?是在安史之乱之前还是之后?诗背后的时代和故事,肯定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查字典,翻文献,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读书进入系统之后,获得的东西会丰富得多。

  不要认为这很难,其实阅读本该如此。因为今天互联网的便捷,使得人们更懒了,阅读变得太容易,也太随意了。

  读几本原著和泛泛地读,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你只要下功夫去读那么几本书,你就会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比如我认识一些金融界的人在读《盐铁论》。钱穆先生曾对学生说,如果真的没时间读书,就读前四史,几年读完后,可能就是半个历史学家了。

  读书是为了让我们寻找自我,而不是迷失自我。把阅读推向纵深,推向更好的境界,方法培养也非常重要。

  我曾经参加过上海黄浦区的一个工人读书会,这个读书会自发地坚持了30多年,大家从年轻的小伙子小姑娘变成了老头老太。大家读了我的小说,认真地写了评论,并打印成一本厚厚的集子送给我。这本书我一直收藏在家里,他们让我肃然起敬。

  一个地方,需要有一些读书的种子,这对于中国文化的未来非常重要。在我的老家,有许多坚持了三四十年的读书会,单纯为了喜欢而读。在北大、清华等院校,老师带领学生组成了小型读书会,认真阅读。在杭州,也需要形成一种真正重要的读书人的圈子。我建议政府和文化部门多多扶持这些读书组织,让阅读的种子在这片美丽的土壤上开花结果。

  毕飞宇:让书与你相亲相爱

  我今年54岁了。我以自我的阅读和睿智灵动的写作告知读者,杰出文本的价值在于激励想象,在于激励认知。

  如何看待阅读?对我们职业作家而言,阅读是最不应该谈的一个话题,再寻常不过了,也是这个时代最不应该谈论的。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都很爱阅读,从图书的销量中你也能看到,阅读的氛围正在建立起来,而且这种氛围会越来越好。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和整体的经济态势是有关系的。改革开放40年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两只眼睛光盯着钱是不够的,所以,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最近在读《诗经》。我原来读大学的时候没好好读过,这次读得比较系统,也比较细,一篇篇、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或许需要一年,甚至两年,我并不着急。其实,读书有很多种读法,有的是一目十行,读八卦的读法,有的是读文学作品的读法,一行行地读,读诗歌就应该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读小说呢,就应该像吃米饭一样,一口下去有好多米在嘴里,读诗歌要像吃葡萄一样,要一颗颗地吃。你不能把一把葡萄塞到嘴里面,这就没意思了。

  最近,我推荐比较多的一本书是《长安之春》,来自一名日本的学者,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下流行的数字阅读和传统的纸质阅读,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区别,只要阅读,只要构成对话关系,面对纸张还是屏幕都没问题,但我个人认为,对于一个专业的读书人而言,还是读纸质书好一些。这是为什么呢?在读纸质书的过程中,你可以在上面做笔记,此外,在这种方式中,一本书在你手上是新的,一页页地翻,你可以看到书页的左下角或者右下角有你的汗渍,更容易培养起与图书的情感。网络版的书籍则是一种共享的形态,属于很多人。但一本纸质书只属于个人,尤其是你翻的遍数多了之后,它会与你相亲相爱。

  蒋方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为什么现在的人不爱阅读了,我觉得很大程度跟延迟满足相关。我们现在总是很期待能够快速地得到满足和刺激,比如说看电影,如果5分钟之内男女主角还没有相遇,你就会觉得不耐烦。包括玩游戏也是,它其实是一个快速刺激和快速反应的过程。而阅读恰恰相反,书读百遍,其义乃见。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与收获在某种程度上,至少在时间上是不成正比的,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说现在读不进东西的一个主要因素。我觉得读书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形式没法取代的,如看电影或者玩游戏。因为在读书的时候,你变成了这个世界的旁观者而非参与者,但是现在的社会在不断地放大个人的重要性,好像你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生活的导演和主角,其实并非如此。在阅读中,你会发现自己在人类的谱系里非常渺小。

  我从7岁开始写作,阅读很早就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阅读对我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首先,是写作层面上的意义。写作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一种个人经验的输出,我出生于湖北的一个小城市,一个人所拥有的个人经验如果只靠自己的话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阅读在我很小的时候是我个人经验的延伸。通过阅读,我看到了很多别人的世界、别人的生活。其次,是生活层面上的意义。我很认同毛姆的说法:书本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我觉得在现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人是很容易变笨的,人被环境改变的速度和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就是说,如果你长时间地进行一种低质量的交流和信息的摄入,人会变笨,但是,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把你抽离出现实生活的一种方式。我现在仍保持着良好的读书习惯,大概每周看两本左右的书,有时候在高铁上也会看书。

  对于读什么样的书,我还是以兴趣作为导向,读的书很杂,小说类的、社科类的都喜欢,如果有朋友推荐的其他书,也会看,这次罗新老师的获奖作品《从大都到上都》我也很喜欢,也想推荐给大家。我现在正在创作两部小说,一本是反乌托邦的小说,另一本是社会新闻类现实题材的小说。

  李敬泽:阅读是专注的能力

  阅读在精神生活中无疑占有重要位置,我们通常把没有直接实用目的的读书称之为阅读,用理论术语来表述,阅读应符合“无目的的目的性”。无目的,不是无方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趣味,阅读是一件高度私人化、个人化的事情,我从不愿意给人开书单或者荐书,世界读书日到了,书单、荐书满天飞,我很怕这个。

  人在不同的年纪,会有不同的阅读趣味、阅读取向。我年轻的时候,也对金庸的小说很痴迷,中外小说看了很多,现在,除了工作中接触的文学类书籍之外,文学类的书已经读得少了,更多是喜欢读一些历史、传记、人文社科类的书……人在不同的年纪、不同的境遇中,对阅读是会有不同的选择的。

  阅读是一味好药,但也会有人药没吃好。阅读是为了让我们变得丰富、变得宽阔,为了让我们不变成一根筋的、无趣的人,不变成头脑僵硬认死理的人,让我们更加能领会人类、人生、世界的丰富、复杂,让我们能从这丰富、复杂中发现有意思、有趣的事物。

  不过,阅读这件事,别人是帮不了忙的。阅读的过程,如同成长的过程,人反正是要长大,但一个老人再告诉你人生的经验,再跟你讲道理,说了也白说,你照样会去犯错误,会去碰壁,只有你经历过了,你才会明白。

  遇到不喜欢、读不下去的书也非常正常。世界上的书太多、好书也太多,不看就不看,没关系,但我们要养成阅读的习惯,什么是习惯呢?这个世界上可做的事情那么多,阅读只有成为了习惯,才离不开。我上飞机前要带一本书,早上吃早餐时要带一本书,睡前也一定要翻一会儿书,我觉得我是个爱阅读的人。

  阅读是需要付出一定心力的,尤其当你面对一本重要的小说、历史书或者理论书的时候,你必须要有一种专注的能力,从第1页到第300页,你专注地看下来,始终关注着书中人物的命运、书中要讲的道理、书中描述的图景,世界在专注中展开,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特别需要谈专注。

  平心而论,高度碎片化的阅读会让我们失去专注面对问题、景象的能力,我们的眼睛、智力会习惯于浮光掠影、走得很快……但是,专注、耐心其实是很重要的精神品质,阅读正有助于这种精神品质的培育。



标签组:[文化] [文学] [读书] [读书的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35541.html

相关阅读

《庄子·杂篇·徐无鬼》原文

徐无鬼因女商见魏武侯,武侯劳之曰:“先生病矣,苦于山林之劳,故乃肯见于寡人。”徐无鬼曰:“我则劳于君,君有何劳于我!君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君将黜耆欲,牵好恶,则耳目病矣。我将劳君,君有何...

2025-04-28

《庄子·杂篇·让王》简介

“让王”,意思是禅让王位。本篇文章的主旨在于阐述重生,提倡不因外物妨碍生命的思想。利禄不可取,王位可以让,全在于看重生命,保全生命。“轻物重生”的观点历来多有指斥,认为与庄子思想不合,但其间亦有相通之...

2025-04-28

世宗贤妃墓简介

世宗贤妃墓,又称“世宗贤妃坟”、"世宗六妃、二太子墓"或“四妃、二太子墓”。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嫔墓之一。内葬有郑贤妃等至少四位妃子、二位太子。墓园简介位于神宗四妃墓及悼陵之间,俗称"小宫"。坟园坐北朝...

2025-04-28

《庄子·杂篇·徐无鬼》简介

“徐无鬼”是开篇的人名,以人名作为篇名。全篇大体可分为十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至“莫以真人之言謦吾君之侧乎”,写徐无鬼拜见魏武侯,用相马之术引发魏武侯的喜悦,借此讥讽诗、书、礼、乐的无用。第二部分至“君将...

2025-04-28

《庄子·杂篇·庚桑楚》简介

《庄子·杂篇·庚桑楚》:“庚桑楚”是首句里的一个人名,这里以人名为篇名。全篇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有讨论顺应自然倡导无为的,有讨论认知的困难和是非难以认定的,但多数段落还是在讨论养生。全文大体可以分为五...

2025-04-28

庄子《知北游》译文赏析

知向北游历来到玄水岸边,登上名叫隐弅的山丘,正巧在那里遇上了无为谓。知对无为谓说:“我想向你请教一些问题:怎样思索、怎样考虑才能懂得道?怎样居处、怎样行事才符合于道?依从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道?...

2025-04-28

《庄子·杂篇·庚桑楚》原文

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拥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居三年,畏垒大壤。畏垒之民相与言曰:“庚桑子之始来,吾洒然异之。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

2025-04-28

《庄子·外篇·知北游》简介

《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庄周的毕生精华之作,《知北游》是《庄子·外篇》中的最后一篇,也是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篇,对于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也较为重要。本篇是“外篇”的最后一篇,以篇首的三个字作为篇...

2025-04-28

《庄子·外篇·知北游》原文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

2025-04-28

《庄子·外篇·田子方》简介

田子方是篇首的人名。全篇内容比较杂,具有随笔、杂记的特点,不过从一些重要章节看,主要还是表现虚怀无为、随应自然、不受外物束缚的思想。全文自然分成长短不一、各不相连的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夫魏真为我累...

202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