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这本书流传1700年,写得全是诡怪离奇的事,鲁迅评论半真半假_搜神记

发表于话题:千奇百怪的世界奇闻
发布时间:2021-05-09

原标题:这本书流传1700年,写得全是诡怪离奇的事,鲁迅评论半真半假

人有好奇之心,越是神秘诡异越是能激起阅读兴趣,纵观上下5000千年文明史,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大多是一些神灵怪异的书。例如《山海经》《西游记》《聊斋》《搜神记》等等脍炙人口的小说故事。

猎奇是人类的本性,但凡奇闻异事总是让人产生莫名的兴趣。哪怕到了现代,玄幻小说仍然占据了小说的相当大的比例,你就不难理解古人为什么同样热衷神怪故事。

抛开《山海经》不谈(严格意义上应该算是地理指南,不是小说古书),作为志怪小说的鼻祖,《搜神记》当之无愧,从其问世到现在,已经足足近1700年,它不仅开创了说鬼怪故事的先河,更对之后一千多年的小说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搜神记》中的故事被后人多次引用改编,连近代大作家鲁迅也曾“抄袭”其中的故事,改编出新的故事,并对《搜神记》给予了高度评价,说这是一部“半真半假”的经典。那么问题来了,《搜神记》真在什么地方,假又在什么地方呢?

一切要从《搜神记》的作者,东晋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干宝说起。

干宝出生在官宦世家,根据史料记载,他的祖父是三国时期的东吴大将,他的父亲干过丹阳丞,干宝自己也一生为官,从地方县令干到了司徒右长史,相当于如今副部级干部。

都说仓禀实而知礼节,干宝从小衣食无忧,良好的家庭环境让他大部分时间沉迷于阅读,不到二十岁就展现出高人一等的出色才华,推荐到朝廷从事图书编撰工作,负责领修国史,整理资料的工作。和后世的蒲松龄等穷书生不同,他是地地道道的高级知识分子,即便不写《搜神记》,也能捧着金饭碗,一辈子衣食无忧。

那么是什么促使干宝不搞文史研究,而去写玄幻小说呢?

这和干宝的两段离奇经历有关。

干宝的父亲很宠爱一个年轻貌美的婢女,引起了干宝母亲的妒意。但干宝的父亲去世之后,干宝的母亲逼着婢女一同进墓活殉陪葬。

按照古时的规定,正妻死后与丈夫合葬。若干年后,干宝的母亲也病过了,然而当他们打开干宝父亲的坟墓时,却惊奇地发现当年陪葬的婢女居然还活着!

婢女的气息虽然十分微弱,但经过几天细心照料,幽幽苏醒过来。告诉大家,自己这十几年里虽然迷迷糊糊,但干宝父亲一直照顾着她,还给她提供食物,陪她说话。这才活到了现在。

干宝觉得十分神奇,给了这名婢女不少财物,还给她自由。后来婢女嫁了人,还生了孩子。

另一件事是:干宝上面还有个哥哥,不过身体一直很虚弱,有一次没有了气息脉搏,干宝哭哭啼啼准备将哥哥安葬,可刚合上盖,就听见里面有敲击声。打开一看,哥哥居然“死而复生”,说自己到另一个世界游玩了一圈。

这两件事让干宝深深震撼,认为在这个世界中,存在着某种神秘的力量,从而开始研究“鬼神”之说,并深信不疑。

站在现代科学的角度,你可以认为这是封建迷信,但要知道古人的科学知识有限,观察设备更是简陋到极致,遇到无法解释的现象,只能归为“神鬼之力”再无其他可能。

在这样的前提下,干宝的后半生就如同当年的牛顿一样,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神秘力量的研究上,利用工作的便利条件,搜集古今的神怪传说,以及千奇百怪的民间传说,重新整理编撰,写成了这本《搜神记》。

在自序中,干宝这样写道:“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也就是说,他明确说明自己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向世人证明鬼神确实存在。

《搜神记》中总共收录了大小故事460个左右,其中有讲因果报应的,也有讲神奇术法的,还有讲名人轶事、更有说奇闻怪事,以及以往的神话传说。

现如今,诸多典故都是出自《搜神记》,例如著名的《干将莫邪》。

《干将莫邪》讲述的是造剑名匠干将莫邪夫妇奉命为楚王造剑,结果以夫妻为命的宝剑铸成之后,楚王不想让其他人也拥有这样的神兵利器,派人杀害干将莫邪夫妇。然而若干年后,干将莫邪的儿子眉间尺长大成人,除掉了楚王为父母报仇。

这个故事在1600多年后,被鲁迅先生再次发掘,改编为短篇小说《铸剑》之中,焕发了崭新的生命力。

因为《搜神记》既有荒诞不经的故事,也有现实题材的生活见闻,所以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对于《搜神记》给出了“一半真一半假”的评价。

除了《干将莫邪》、家喻户晓的《天仙配》也是最早出自《搜神记》中的《董永》,这些故事虽然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充满了神秘怪诞的色彩,但体现了古代百姓的朴素的思想感情,具有很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是不可多得的重要研究资料,研究中国文学以及民间传说的重要宝藏。

当然了,对于现代人来说,《搜神记》情节平淡,叙事缺乏前因后果,让很多人提不起阅读的兴趣。然而换个角度去想,难道你不想知道1700年前,古人是如何理解神秘文化的吗?不想知道如今耳熟能详的许多故事的出处吗?

静下心,阅读《搜神记》,你一定会知道乐趣所在。

标签组:[文学] [小说] [干宝] [鲁迅] [搜神记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4768.html

相关阅读

《望江南·多少恨》:李煜写于亡国后

文学特点赏析:“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开头陡起,小词中罕见。所“恨”的当然不是“昨夜梦魂中”的情事,而是昨夜这场梦的本身。梦中的情事固然是词人时时眷恋着的,但梦醒后所面对的残酷现实却使他倍感难堪,所以...

2025-08-01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古之伤心人

《望江南·多少恨》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被囚后创作的一首记梦词。词人以词调名本意回忆江南旧游,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表达对故国...

2025-08-01

李煜《蝶恋花·春暮》全文赏析

蝶恋花·春暮作者:李煜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译文夜间在亭台上踱着步子,不知道为何清...

2025-08-01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孤寂凄苦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作者:李煜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译文往事回想起来,只令人徒增哀叹;即便面对多...

2025-08-01

李煜和大周后的爱情故事

周娥皇出生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自幼容貌出众,加之父母的悉心教导,很快便是远近闻名的才女。周娥皇十九岁时,嫁给当时的吴王李煜,这李煜也是性情中人,文采风流,两人也算是知音,后来李煜登基后,册封周娥皇为...

2025-08-01

李煜《长相思·云一緺》:夜长人奈何

《长相思·云一緺》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前期的词作。此词写女子秋雨长夜中的相思情意,分两片,上下片各十八字,上片刻画女子的形貌情态,下片续写秋夜的环境和女子的心情。长相思·云一緺云一緺,玉一梭,澹...

2025-08-01

《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译文及创作背景

《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词人李煜所写的一首词。词的上片主要写情郎初入少女居处,暗见少女睡态的情景,词的下片写少女醒后与情郎欢会调情的情景。全词写私情幽会但又不涉低级庸俗,写男女欢情...

2025-08-01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作品,这首词应是诗人亡国入宋后的作品,借梦境写故国春色,表达了囚居生活中的故国情思和现实痛楚。《乌夜啼·昨夜风兼雨》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滴频欹枕,起坐...

2025-08-01

长相思·云一緺:秋夜愁思闺怨词

《长相思·云一緺》文学赏析:这首词是描写一位女子秋夜愁思的闺怨词。“云一緺,玉一梭”两句,分写女子发式、头饰之美,用语清新而形象。“淡淡衫儿薄薄罗”,续写女子淡雅衣着,虽未明写容颜,但这种比喻和衬托却...

2025-08-01

《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赏析

这首词是写男女私会,男子悄然行至女子的寝所,时间则是在正午。词中所写只是二人相对的一个片刻,女子写得娇羞妩媚,男子写得温柔体贴,一片脉脉深情。首句中“蓬莱”、“天台”的形容,不仅暗寓女子的美貌,也代指...

202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