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民间历史故事到底有多大的真实性?对史书撰写起到了何种影响?

发表于话题:民间真实老故事
发布时间:2021-05-09

  

  引言

  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财富,历史的研究是非常艰巨的一个课题,现在对历史的认识绝大部分都是基于史书展开的

  但是根据历史研究的深入,可以发现很多史书并不够准确,内容中还有较多的错误部分,那史书的意义岂不是被大打折扣?其实古代人考察更久远的历史更加困难,古代历史的记载有很大一部分都受民间传说,人人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的影响。

  听取民间历史故事,是史官撰写史书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口口相传,代代相承的历史故事到底有多大的真实性?对史书撰写到底起到了何种影响呢?

  

  一、民间历史故事成为历史材料来源的原因

  1.民间历史故事的形成

  历史上口口相传,代代相承的故事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在历史中被抛光打磨,逐渐成为了别具一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民间历史故事。

  民间历史故事和实时发生的故事不同,民间历史故事一定是有较长的历史,已经难以追溯其起源,难以判断其真假,一般都是在一传十,十传百中逐渐形成的被美化或者被夸大化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根源可能存在也可能根本不存在,民间历史故事可能是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可能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批判。

  中国古代社会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包括言行举止都被严格的控制,根本没有所谓的言论自由权,而民间故事就成为了百姓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

  

  2.民间故事的传播途径

  中国古代社会封建等级秩序森严,平民百姓和统治阶级的差异较大。又加上古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等都比较低,因此普通平民百姓是很难能够读书认字的,更何况学习历史。

  平民百姓所认知的"历史",一般只有两种获取途径,第一种就是口口相传,社会上流传着的故事,会一直通过口述的方式横向传播开来。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代代相承,家族中的长辈将自己上一代和自己一代发生的历史大事或者自己听闻的故事讲给下一辈听,下一辈人又等到老的时候讲给后辈听,以此来纵向传承"民间历史"。

  这两个过程中,人的表达方式是故事性质的重要影响力,因此故事的传播过程中会带有比较强烈的主观意识,造成较大的误差。因此,虽然说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都是毫无依据的,但是一定都是不够客观的。

  

  二、史官采集故事选择验证记录在册

  1.史料的民间来源

  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局限性,历史早期发生的事情难以考证,文字记录很少,流传下来的便更少了,但是史官又必须满足史书撰写的要求。因此,史官只能从民间故事中去选择,从较为年长的老者口中去打探他的所见所知。

  在描写同样朝代或时期的不同史书中,也可以发现对于同一件事物的不同描写。比如关于三皇五帝的记载,各史书就记载不同,特别是对流传于更早时期的三皇,三皇人选时常有争议。

  而不同史书的不同记载,大多都是因为参考书籍的不同和听到的民间流传故事的不同

  

  2.撰写史书所采用的史料具有神秘色彩

  关于古代史书记载类似三皇五帝这样毫无考古依据的人物在本应该准确客观,科学的史书中的情况,并不是历史早期才会发生的情况。

  古代社会百姓的认识能力受到限制,而且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后,统治者用神化的君权和神化传说等加强对君权的巩固和对百姓的思想控制,这些神话故事更是成为了让百姓深信不疑的"真实历史"。

  在朝廷官方都推行鬼神说的基础上,更何况判断力比较低的平民百姓呢?因此,也可以发现中国古代传统民间故事大多都是带有鬼神色彩的,而史书采集史料时常常根植于民间社会,史书的记载也少不了这些被神化了的历史故事,后人又读前人史,形成循环。

  

  三、口头上的历史故事成为了特殊的历史传承载体

  1.了解各类民间的历史故事

  史书一般被分为野史和正史两种,其划分依据其实就是写史的人和其考证程度。一般来说,正史都是由朝廷组织,史官撰写的相对而言更加准确的史书,野史一般都是由个人撰写的,真实性有待考究的,多取材于民间的史书

  但是,不可置否的是,历代正史都一定程度上借鉴过各式各样的野史,而野史的主要来源又是百姓门口头上流传的历史故事,因此,所谓正史中也仍然具有很多不准确的部分

  

  这也证明,古代社会,民间百姓口中流传的历史故事确实是对史书撰写产生了巨大影响。

  史官在撰写史书时,绝对不是当下发生什么事情便撰写什么事,古代社会,人们还没有坐观天下事的能力,因此很多撰写史书的文人学者会参考很多史书,资料,文学作品,还会跋山涉水,实地考察,和当地人交流,从当地人从上一代传承下来的故事中感知自己认为的真正的历史原貌。

  

  2.正确看待民间历史故事的影响

  民间的历史故事既不是民间故事,也不是历史故事,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具有一定历史参考意义的故事。

  民间故事基本上都是在基于生活实践上虚构的,其准确性和真实性比较局限,而历史故事就是历史上真正发生过的事件被百姓认知并流传的事件。

  

  而还有一类是真实存在的事件,但是没有被过多的文字记录,经历过这件事件的人已经去世或者只剩下几个,但是这些人将这些事情讲述给了自己的后代,这种还需要考证但是一定程度上是真实存在的故事是对历史记载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的。

  因此,更要合理认识这类活跃在百姓口中的"历史",并不是所有自发流传的都是流言,都不具备真实性。在研究了解这类口口相传,代代相承的民间历史故事时,要善于判断其和生活联系紧密的部分,然后加以验证,以此来丰富史书撰写的史料来源。

  

  总结

  民间历史故事是民间文学和历史领域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民间历史故事通过口头形式,要么口口相传要么代代相承,逐渐形成广为流传,让百姓有共同认知和想法的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人们没有文字记载的能力和条件,就先在口头流传而后通过口述的形式一直传承下来。

  民间历史故事根本上来讲是从生活中出发的,因此其内容虽然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但是也是在一定真实的和一定合理的范围之内的。对于历史记载来说,并不是毫无用处,在为历史研究提供方向,反映当时社会发展程度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史记》

   2.《中华上下五千年》

  3.《中国民间故事大全》

标签组:[历史] [历史故事] [历史书籍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5241.html

相关阅读

《庄子·杂篇·徐无鬼》原文

徐无鬼因女商见魏武侯,武侯劳之曰:“先生病矣,苦于山林之劳,故乃肯见于寡人。”徐无鬼曰:“我则劳于君,君有何劳于我!君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君将黜耆欲,牵好恶,则耳目病矣。我将劳君,君有何...

2025-04-28

《庄子·杂篇·让王》简介

“让王”,意思是禅让王位。本篇文章的主旨在于阐述重生,提倡不因外物妨碍生命的思想。利禄不可取,王位可以让,全在于看重生命,保全生命。“轻物重生”的观点历来多有指斥,认为与庄子思想不合,但其间亦有相通之...

2025-04-28

世宗贤妃墓简介

世宗贤妃墓,又称“世宗贤妃坟”、"世宗六妃、二太子墓"或“四妃、二太子墓”。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嫔墓之一。内葬有郑贤妃等至少四位妃子、二位太子。墓园简介位于神宗四妃墓及悼陵之间,俗称"小宫"。坟园坐北朝...

2025-04-28

《庄子·杂篇·徐无鬼》简介

“徐无鬼”是开篇的人名,以人名作为篇名。全篇大体可分为十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至“莫以真人之言謦吾君之侧乎”,写徐无鬼拜见魏武侯,用相马之术引发魏武侯的喜悦,借此讥讽诗、书、礼、乐的无用。第二部分至“君将...

2025-04-28

《庄子·杂篇·庚桑楚》简介

《庄子·杂篇·庚桑楚》:“庚桑楚”是首句里的一个人名,这里以人名为篇名。全篇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有讨论顺应自然倡导无为的,有讨论认知的困难和是非难以认定的,但多数段落还是在讨论养生。全文大体可以分为五...

2025-04-28

庄子《知北游》译文赏析

知向北游历来到玄水岸边,登上名叫隐弅的山丘,正巧在那里遇上了无为谓。知对无为谓说:“我想向你请教一些问题:怎样思索、怎样考虑才能懂得道?怎样居处、怎样行事才符合于道?依从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道?...

2025-04-28

《庄子·杂篇·庚桑楚》原文

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拥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居三年,畏垒大壤。畏垒之民相与言曰:“庚桑子之始来,吾洒然异之。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

2025-04-28

《庄子·外篇·知北游》简介

《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庄周的毕生精华之作,《知北游》是《庄子·外篇》中的最后一篇,也是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篇,对于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也较为重要。本篇是“外篇”的最后一篇,以篇首的三个字作为篇...

2025-04-28

《庄子·外篇·知北游》原文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

2025-04-28

《庄子·外篇·田子方》简介

田子方是篇首的人名。全篇内容比较杂,具有随笔、杂记的特点,不过从一些重要章节看,主要还是表现虚怀无为、随应自然、不受外物束缚的思想。全文自然分成长短不一、各不相连的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夫魏真为我累...

202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