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称“眯眯眼”是辱华是不是过激反应?背后存在什么文化歧视?

发表于话题:一百年前眯眯眼就已经是辱华标志
发布时间:2022-01-13

“眯眯眼”又翻译成“眯缝眼”,德语是Schlitzaugen,英语是slit eyes,是欧洲人对亚洲人眼睛的歧视性描述,也是对亚洲人的一种蔑称。这个名称在西方世界已经存在了超过100年了,来源于清朝末年,欧美国家对于中国劳工和中国移民的歧视。

因为这种歧视,他们在文化作品中,不断地展现中国人“长辫子、八字胡、眯缝眼”的形象。同时大部分的西方平民根本没有见过亚洲人长什么样,仅靠着这些文化作品,就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所以,慢慢地就演变成一种对亚洲人的歧视性描述。

“眯缝眼”甚至还衍生出了对中国、日本和韩国三个不同的版本。一些欧洲人会对着他人拉长了眼睛,来表述亚洲人。当眼睛拉长以后向上翘,就表示“中国人”;当眼睛拉长了保持水平线,就表示“韩国人”;当眼睛拉长了向下塌,就表示“日本人”。

这些动作都是基于他们对于亚洲人的想象和歧视,产生的歧视性的动作。当外国人对中国人做出这些动作的时候,也许有少数人只是认为这是一种文化想象,觉得好玩跟你交流,但是更多的人是带着一种歧视和恶意对你做这些动作的。

在我还在做外语接待工作的时候,我就遇到过德国人跟我做过这样的动作。那是七八年前,当时我也毕业不久,有德国人给我展示了眯缝眼表示亚洲人的三种形态。也就是我上文所说的,他们用三个角度的眯缝眼来表示“中国人、日本人和韩国人”。

当时,我把这个动作当做一个“新知识”记住了。我在做接待的过程中有个习惯,就是当我学到某一种文化现象或者语言知识以后,我会把这个内容复盘给下一波客人看。结果,第二是波瑞士客人,他们非常的友好,马上跟我指出比这个动作实际上是欧洲人对亚洲人的一种种族歧视。有个瑞士女人还激动地说“Es ist races!”意思是,这是种族歧视!并告诉我,他们在中国十多天,就没见过任何一个人长成眯缝眼的样子。

后来,我就马上去研究这个现象,搞清楚了,“眯缝眼”作为一种歧视性的语言和动作,实际上已经是一种亚洲共识,这就是一种侮辱性的行为。跟世界联系比较紧密的日本、韩国等地区,都知道这是一种种族歧视,对此非常的反感。

但是,近10年国内时尚界莫名其妙地把“眯缝眼”当作是一种时尚“高级脸”,那就有点让人感觉匪夷所思。好在中国人的外语水平越来越好,跟国外的交流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媒体平台勇敢地站出来告诉普通大众,“眯缝眼”实际上是一种侮辱表述,甚至是一种种族歧视。这才在最近两年出现了一点抵制“眯缝眼”的声音。

当然,这两年被捧上天的“眯缝眼”模特,可能会觉得自己很无辜,他们可能眼睛本来就长成那样,然后被有目的地挑出来,推上了前台。但是,作为中国人,我认为少数群体不能代表大多数,也不能作为中国形象,我们更不能把别人侮辱我们的东西,当作我们的“高级脸”。所以,抵制“眯缝眼”不是过激反应,也不是文化不自信。中国的审美主权应当掌握在中国人手里,中国人的审美应当由中国人做主。

标签组:[中国人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85672.html

相关阅读

马上见!华为Mate70 Air这外形你觉得如何 机身薄到没朋友

快科技10月29日消息,按照华为经销商的说法,Mate 70 Air这款产品应该会在这两天公布了。 就在现在,网上也出现了所谓Mate 70 Air的宣传图,其口号非常的响亮:“不止于薄&...

2025-10-29

魏国衰落:孙膑之去仅是冰山一角,地缘困局与制度崩坏才是主因

战国初期,魏国凭借李悝变法、吴起练兵迅速崛起,成为首个称霸中原的强国。然而,自魏文侯去世后,魏国仅用百年便从巅峰跌落至被秦国灭亡。传统叙事常将魏国衰落归因于孙膑、商鞅等人才流失,但深入史实会发现,地缘...

2025-10-29

商鞅之死:权力博弈下的悲剧与历史惯性

公元前338年,商鞅在彤地(今陕西渭南)被秦军围困,最终因“谋反”罪名遭车裂之刑。这位推动秦国从边陲弱国走向强盛的改革者,其结局充满戏剧性与悲剧性。而更耐人寻味的是,后世秦王始终未为其平反。这场跨越百...

2025-10-29

犀首纵横:公孙衍的战国浮沉与秦魏恩怨

在战国群雄逐鹿的棋局中,公孙衍以其“合纵连横”的谋略成为搅动风云的关键人物。这位出身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的纵横家,曾身佩五国相印,也三度沉浮于秦魏韩之间,其人生轨迹折射出战国政治的残酷与智慧。 一...

2025-10-29

李悝与商鞅:变法双璧为何仅一人名垂青史?

战国时期,魏国李悝与秦国商鞅先后掀起变法浪潮,二者均以法家思想为根基,通过制度革新实现国家富强。然而,历史长河中,商鞅之名如雷贯耳,李悝却逐渐隐入史册角落。这种差异源于变法深度、历史机遇与文化传播的多...

2025-10-29

制度迭代与危机化解:汉武帝与秦始皇统治差异下的王朝存续密码

秦始皇以“法家极权”统一六国,却因暴政二世而亡;汉武帝承袭中央集权框架,却通过制度创新与政策调整延续汉室四百年。两者表面措施相似,实则内核迥异。这种差异源于对时代矛盾的精准回应,使汉朝在集权道路上避免...

2025-10-29

李斯:从帝国柱石到覆灭推手——秦朝崩溃中的权力博弈

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兴衰轨迹始终与关键人物的抉择紧密相连。其中,丞相李斯的政治选择犹如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直接引发了秦廷权力结构的崩塌。这位曾以《谏逐客书》力挽狂澜的治国能臣,最终却...

2025-10-29

韩信归楚与汉:一场改写楚汉格局的假设推演

公元前206年,韩信在萧何月下追赶中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刘邦集团扭转楚汉战争的关键人物。但若将时间倒转至秦末乱世,假设这位“兵仙”始终追随项羽,刘邦是否还能在垓下之战中逼迫项羽自刎?这一假设背后,实则是...

2025-10-29

子婴身份之谜:秦始皇的至亲,还是权力博弈的幸存者?

秦朝末年,赵高在沙丘篡改遗诏,扶胡亥上位后,对秦始皇的子女展开血腥清洗。六公子死于杜县,十二公子殒命咸阳,十公主遭磔刑,秦王室几乎被屠戮殆尽。然而,在这场权力风暴中,子婴却成为唯一幸存的宗室成员。他不...

2025-10-29

历史假设:若扶苏继位,秦朝能否跳出“十五年而亡”的宿命?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在沙丘平台病逝,遗诏本应由长子扶苏回咸阳继位,但赵高与李斯发动政变,矫诏赐死扶苏,拥立胡亥为帝。这场权力更迭成为秦朝速亡的导火索——短短四年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六国贵族复...

202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