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太极图的阴阳本源

发表于话题:阴阳八卦图简单解释
发布时间:2021-05-11

太极图的阴阳本源

我们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纪伯伦



那些文人雅士啊,引用典籍典故时,头头是道,总是圣人前和圣人后,最终在不断重复解释的死循环中落下文化的俗套。他们比大众多读几本传世的书,凭着舌灿莲花的本领,投机取巧地抚慰着人们空虚的心灵。然而这些书,远远不够。

我们尊重古人的思想,就要尊重他们的本意,更需要尊重他们时代的局限性。以今人之心过度升华或玄化古人的思想,并不可取。古人在理解更古的人的传世作品时,因当时的传播条件,误会的可能性会很大,久而久之,我们后来的人,就越来越找不到原本的“初心”。

研究中国的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字、哲学思想、数术、民俗、神话传说等,有两门学科相当重要,那就是:考古学和中国古代天文学。纯文科生一般很难有能力以实证的思维、综合的推理来追溯古人思想演化的过程,以“文化”作为贴金手段的某些人,更是不假思索人以讹传讹。

如今我抛砖引玉,分享浅薄的学识,从太极的阴阳说起……

阴阳是中华文化传承已久的哲学思想,阴阳是一种以简易成其博大的哲学。究竟是太极催生了阴阳思想,还是阴阳思想催生了太极?我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太极究竟是如何获得的图案呢?古人是凭空想象的还是有所根据的呢?

《易传·系辞上传》记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上古的先民,没有时间和空间的观念,思想一片混沌,思想有多混沌,人类心中的世界乃至于宇宙就有多混沌。到后来,传说中的华夏始祖之一的太昊伏羲氏(据考古学和历史学,伏羲身份有待考证),站在前辈智者们的肩膀上,立杆测日,画出先天太极图(太极图的前身)。


图一

一年365-366天,每一天都记录日影的数据,将这些数据点按照古人的思维连接起来,就成为了最原初的太极图。进而太极生两仪,阴阳始分。

延伸知识:在四时规律被应用之前,我们的祖先直接观察到的是日出和日落,白天和黑夜,夏至点和冬至点(阴阳)。因此很久以前,祖先的历法一年只有春秋两季。为什么我们以“几度春秋”而不是以“几度夏冬”来形容年岁,其原因莫过于此。

太极图生成之前,智慧的先知们也逐步发现了四时的规律,在一年当中,日夜平分有两个点,就是春分和秋分;白天最长有一个点就是夏至,冬天黑夜最长的有一个点就是冬至(在太极图中能看出来),四个点产生了四象(四个象限),所以两仪生四象。



图3

而后,八又增加四而成为十二,十二月,十二时辰观念确立,十二乘以二为二十四,进而二十四节气观念确立。


图4

太极的阴阳本源是:人类立足于地球,观测太阳一年之内两次经过日夜平分点(春分与秋分)的往返运动(本质上是阳光直射赤道两次),从而产生了上半年阳生至阳极,下半年阴生至阴极的“阴阳”运动。太极图是阴阳此消彼长的图像表达(当然演化至今,阴阳思想的内涵远不止原本的那样)。

详细说明:


图一


图2


图4

如图2所示,冬至点是1,夏至点是中间的13,13这个点有一根立杆,参考图1所示,冬至正午日影最长,所以日影点在1(图2),夏至正午日影最短,在北回归线上的就是没有日影(在其他纬度日影最短时就可经过换算,映射成中心点13,或者是让圭表倾斜一个角度,让夏至正午太阳针对斜立杆没有日影即可),夏至点在于立杆点13,14是夏至的后面一个节气小暑,古人并不是将小暑文字的表述定在夏至的顺时针方向(实际上看数字所在的点),而是定在了冬至的逆时针方向(请看图1),这样的映射处理,才能体现阴阳始分之思想,形成阴阳相对的太极图。空心原点实际上是冬至的复归点,代表测日影之始。在上古时代,曾经是以冬至作为一年的开始,流传至今仍有这样的俗语:“冬至比过年大。(粤语说就是冬至大过年)”如图2所示,把24节气的24个特征点,加上复归点,用平滑的弧线连接,就勾勒出先天太极图的线条,将左上半部分以阳表示,右下半部分以阴表示,然后古人做了一下调整,将右半部分的节气上下倒转,从圆周上形成24节气的顺序循环,冬至为一阳之初动,阴极而阳生,夏至为阳极而阴生,结合图4看,冬至点是黑色之极,白色开始的点,夏至点是白色之极,黑色开始的点。

标签组:[文化] [国学] [太极] [阴阳] [冬至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9376.html

相关阅读

贾宝玉为何独爱林黛玉

没有读过《红楼梦》的人,总会疑惑,为什么贾宝玉偏爱柔弱的,爱耍小脾气的林妹妹,偏偏对温柔懂事,端庄大方的薛宝钗一点也爱不起来呢? 其实,林黛玉并非一无是处,她有三处优点,让宝玉爱不释手,从此其他女子在...

2025-07-31

杜牧的轶事趣闻:十年之约

十年之约杜牧在宣州幕下任书记时,听说湖州美女如云,便到湖州游玩。湖州刺史崔君素知杜牧诗名,盛情款待。崔把本州所有名妓唤来,供杜挑选。可杜牧看了又看,有些遗憾地说:“美是很美啊!但还不够尽善尽美。”又说...

2025-07-31

杜牧的故事之杜秋娘诗

杜秋娘诗小杜另一首与歌女有关诗歌为杜牧博得了盛名,这就是《杜秋娘诗》。杜秋娘本是金陵美女,妩媚动人,能歌善舞,能联诗作曲,十五岁时,一曲《金缕衣》就俘虏了镇海节度使李锜: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2025-07-31

杜牧的轶事趣闻:张好好诗

张好好诗大和二年十月,杜牧进士及第后八个月,杜牧就奔赴当时的洪州,即王勃写《滕王阁序》那个地方,开始了杜牧长达十多年的幕府生涯。其时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辟召杜牧为江西团练巡官。沈家与杜家为世交,沈氏兄...

2025-07-31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赏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文学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

2025-07-31

《相见欢》赏析:剪不断理还乱

文学赏析这首词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

2025-07-31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存疑)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这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

2025-07-31

《清平乐·村居》诗词赏析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古词大意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

2025-07-31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创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宋孝宗淳熙八年...

2025-07-3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创作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

2025-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