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越无知的人,才总是越自信!

发表于话题:为什么越普通越要自信
发布时间:2022-04-22

你在职场或者生活中是否会遇到这样的两类人。

一类人能力一般,但却自持甚高,认为自己无所不会;另一种人,学识渊博,却为人谦虚,虚怀若谷。

你想成为哪一类人呢?可能你心中已有答案,那如何避免成为第一类人呢。

第一类身上的这种行为特征,就被称为达克效应(D-K effect),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

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社会心理学邓宁和克鲁格研究这一现象的灵感来自于一场抢劫案。

匹兹堡男子麦克阿瑟·惠勒(McArthur Wheeler)试图抢劫一家银行,他在脸上抹满了柠檬汁。

惠勒知道柠檬汁可以用作“隐形墨水”(柠檬汁加热后会氧化并转变成棕色)。

因此,他认为给脸涂上柠檬汁会使他的面部特征变得无法识别或让别人看不到他。

在他毫不费力地被抓住之后,警方向他提供了视频监控录像,他才发现自己的面部完全可以被识别到。

他甚至还很惊讶,为什么自己的计划没有出现应有的效果。

邓宁在一家报纸上看到这个案子时,他决定解开这个谜团。

他与当时在同一所大学进行研究的克鲁格一起进行了研究实验,并将这一结果发表在论文上。

邓宁和克鲁格通过对人们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

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逻辑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总是高估自己,当他们实际得分只有12%时,却认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

后来他们做了一个实验,在实验中,邓宁和克鲁格先让专业的喜剧演员来为30个笑话的有趣程度做评级,作为标准答案参考。

然后,让65名大学生也为这些笑话评级,把他们的评分对比专业戏剧演员的评分,来排出名次。

此外,他们还会询问这些学生,看他们认为自己的幽默感水平和平均水平相比如何,请他们为自己排名。

而结果非常有意思:

在对自己幽默感的判断力上,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评价是过高的;

测试结果比平均水平略高的人,对自己的成绩的预测非常准确;

测试中表现最优秀的人,却认为自己仅比平均水平高一点点,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偏低。

相反,那些测试中最不能辨认什么是有趣的人,反而认为自己高出平均水平。

所以,达克效应指出人们经常会呈现如下特点:

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准;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准;
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其次是邓宁和克鲁格在他们的论文中强调的更重要的一点,即我们在一个区域内的低于平均水平的能力本身,就使我们无法判断到我们在这项技能中的实际表现如何。

我们的认知偏差是由于认知缺乏而导致的,就是没有能力看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就好像你对表演这件事情了解很少,是很难判断一个演员的好坏的。

虽然Dunning-Kruger效应是在1999年发表的,但早有前人揭示过这一现象。

孔子:“真正的知识是要知道一个人无知的程度。”

就在400多年前,威廉·莎士比亚:“傻瓜认为自己是明智的,而聪明人则认为自己是个傻瓜。”

无知的人意识不到自己的无知,但有能力的人又会变得谦虚谨慎。

苏格拉底说:“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

达克效应的另一层内容是,越是知识丰富的人越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如果把你拥有的知识比喻成一座孤岛,而大海就是你不知道的知识,我们可以称之为无知之海。

岛屿与大海的接线处就是海岸。

你知道的越多,这座孤岛就越大,而海岸线就会越来越长,无论你的岛屿怎么扩张,海岸都会跟着宽广起来。

也就是说,你了解到的东西越多,你就越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失有多少。

这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你只能确定你什么不知道。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形,在职场中,我们是否很多时候会觉得自己的主管很多地方不如自己?

是否经常想不通有个人看似能力平平竟然比自己高两个级别?

达克效应的提出者们认为,一个人在某一个特定的领域如果具备能力的话,一般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这个人真的在这个领域表现的很出众;第二层是,这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在这个领域的水平,这种认识既包括对自己的,也包括对他人的。

这就要说到心理学中的“元认知能力”,即自己知道自己知道什么,是对认知的认知。

而低能力者们比较缺乏这种能力,也就是对自己的认知不明了,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

他们在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评价时,面临着双重困境,即他们既不能呈现出高水平的表现,也无法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低,反而,会产生一种莫名的自负。

在美国,有研究人员做过调查。

一项针对高科技公司的研究发现,32-42%的软件工程师认为他们的技能在公司中排名前5%。

一项全国范围的调查发现,21%的美国人认为,他们将在未来10年内成为百万富翁的“非常可能”或“非常可能”。

在内布拉斯加大学教师的经典研究中,68%的人认为自己在教学能力方面排名前25%,超过90%的人认为自己高于平均水平(这点从数学概念上就站不住脚)。

在“不到一半的员工知道他们是否做得很好”中,超过3万名员工回答了几十个有关职场和工作的问题,其中包括“我知道我应该在哪里表现得好。”

可怕的是,只有29%的员工说他们“总是”知道他们的表现如何。与此同时,高达36%的人表示他们“永远不会”或“很少”知道。

达克效应似乎无处不在,发生在各类人群中,甚至包括我们认为教育程度比较高的教师等人群中。

这种认知的偏差会让人对自己的真实能力产生误解

那应该如何做,才能避免达克效应呢?建议从以下四点出发。

1、保持开放心态,承认自己的无知

要避免“达克效应”,首先必须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意识,承认自己无知或能力低下。

不先入为主地封闭各路信息来源,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接受新事物。

其次是增加知识容量,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

正如希腊哲学家芝诺的比喻那样,人的知识就好像一个圆圈,知识越多,圆圈的周长就越长,就越会发现自己的无知。

随着知识的增长,圆圈越来越大,接触到的外界就越广阔,就会越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懂,这时才能更加正确地认识到认知的局限性。

2、尝试多看到他人的优点

有时候出于自然界竞争的本能,我们更倾向于希望看到别人的缺点和短处。

但这样长期形成的思维和眼界,就会把我们带入一种隧道视野。

无法正视他人,也无法正视自己。

也就缺乏继续努力提升的源动力,陷入井底之蛙的状态。

通过理解达克效应,避免达克效应,让自己有更大的格局观,这样才会不断成长。

愈谦卑,你收获他人的尊重才越多,越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在知识的道路上长足进步。

3、减慢决策的速度

除非你是世界级的专家,快速决策通常会做出有偏见不理性的决定。

邓宁的研究表明,应该对快速和冲动的决策保持警惕。

那些陷入达克效应的人,容易过度自信。

不要轻易地对自己的能力下结论。

4、向更厉害的人学习你不了解的知识

在邓宁的实验中,表现不太好的学生获得薄弱技能的辅导后,普遍提高了正确估计自己的测试结果的能力。

无论你的能力属于哪个级别,都可以找一个比你能力更加优先的人来学习提升。

如果你暂时能力不足,缺乏经验或者对事物的了解还不完全,不要欺骗自己认为自己做得很好。

要正视自己的缺失和薄弱。

特别是当你知道的只是一点点却认为自己已经全部了解的情况,很容易发生错误。

不过分自信,也不妄自菲薄。当你对这个世界了解的越多,对自己的了解也会越清晰。

标签组:[杈惧厠鏁堝簲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95043.html

相关阅读

贾宝玉为何独爱林黛玉

没有读过《红楼梦》的人,总会疑惑,为什么贾宝玉偏爱柔弱的,爱耍小脾气的林妹妹,偏偏对温柔懂事,端庄大方的薛宝钗一点也爱不起来呢? 其实,林黛玉并非一无是处,她有三处优点,让宝玉爱不释手,从此其他女子在...

2025-07-31

杜牧的轶事趣闻:十年之约

十年之约杜牧在宣州幕下任书记时,听说湖州美女如云,便到湖州游玩。湖州刺史崔君素知杜牧诗名,盛情款待。崔把本州所有名妓唤来,供杜挑选。可杜牧看了又看,有些遗憾地说:“美是很美啊!但还不够尽善尽美。”又说...

2025-07-31

杜牧的故事之杜秋娘诗

杜秋娘诗小杜另一首与歌女有关诗歌为杜牧博得了盛名,这就是《杜秋娘诗》。杜秋娘本是金陵美女,妩媚动人,能歌善舞,能联诗作曲,十五岁时,一曲《金缕衣》就俘虏了镇海节度使李锜: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2025-07-31

杜牧的轶事趣闻:张好好诗

张好好诗大和二年十月,杜牧进士及第后八个月,杜牧就奔赴当时的洪州,即王勃写《滕王阁序》那个地方,开始了杜牧长达十多年的幕府生涯。其时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辟召杜牧为江西团练巡官。沈家与杜家为世交,沈氏兄...

2025-07-31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赏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文学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

2025-07-31

《相见欢》赏析:剪不断理还乱

文学赏析这首词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

2025-07-31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存疑)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这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

2025-07-31

《清平乐·村居》诗词赏析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古词大意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

2025-07-31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创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宋孝宗淳熙八年...

2025-07-3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创作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

2025-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