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这4个时刻,父母一定要给孩子撑腰

发表于话题:元气森林运营事故损失或超200万
发布时间:2021-11-02

  陪女儿外出逛街,看到这样的揪心一幕:

  玩具店门口,一名六岁左右的小女孩正低着头站着,旁边站着两个大人和一个男孩,其中一个妈妈模样的女人不停推搡她:

  “快,快跟这个叔叔道歉。”

  仔细一听,大概情况是小女孩不小心踩到男孩的脚,对方有点不满。

  妈妈不想惹事,就劝女儿赶紧道歉,以息事宁人。

  不知道女孩是不是被吓到,全程一声不吭,身体微微颤抖,旁人看了都不禁替她难过。

  事情并不大,可妈妈丝毫没想过照顾她的感受,保护她,帮她解围,反而令她难堪。

  看看那个惶恐的小女孩,不禁想到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遭遇类似不舒服的事。

  那个最应该给他支持和力量的父母,却没有帮他,反而和别人站队,一味打击他,委屈他。

  比如之前佛山一名在商场“偷”东西被抓的7岁女孩。

  当妈妈得知女儿是小偷后,第一时间不是了解事情原委,而是立马报警,想给女儿一个教训。

  虽然是想纠正女儿的行为,但这么做,很容易在孩子心里贴上“我是小偷”的标签。

  以后孩子想要再撕下来,就难了。

  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说:“孩子的感受,很多时候都是父母的态度决定的。”

  在孩子心中,父母是自己的世界,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决定他能否爱自己,认同自己。

  教育孩子懂是非,确实很重要。

  但在孩子最需要父母伸出援手的时候,父母的及时回应和帮助将是他的安全感来源。

  在这里,我想分享以下这四个时刻,无论如何,父母一定要为孩子撑腰。

  01

  孩子玩具被抢时,帮他要回来

  《育儿大师》节目中,4岁的冲冲正兴高采烈玩着玩具恐龙。

  突然来了一个3岁的小弟弟,对方二话不说,直接抢走了他手里的玩具。

  这一抢,让冲冲一下子懵了。

  他本能地不情愿,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将玩具“要”回来。

  此时,一旁的妈妈开口了,主动提出“弟弟小,我们让给弟弟吧”。

  明明是自己先拿到的玩具,妈妈非但不帮他要回来,反倒要自己“让”出去。

  强烈的委屈感,终于“逼”哭了冲冲。

  他满口的“不要不要”,却始终没引起妈妈的在意。

  为了避免冲突,妈妈从头到尾都选择妥协,甚至在冲冲哭闹后,直接带冲冲离开现场。

  表面上看,这场“玩具争夺大战”止戈了。事实上,整个过程是以牺牲冲冲的感受为代价的。

  心理学认为,幼龄儿童开始有“自我”意识时,对自己拥有的东西也有了物权意识。

  别人未经他允许就“拿”他的东西,在他看来,是赤裸裸的“抢夺”,会引起他极度的不适和被侵犯感。

  如果这时父母还要求他大度、谦让、分享,无非就是逼他独自承受被抢东西的恶意。

  而这,只会让他感到更加绝望和委屈。

  作家毕淑敏说过:“孩子的成长,首先是从父母的瞳孔中确认自己的存在。”

  孩子玩具被抢,意味着孩子的主权被别人侵犯。孤立无援的他,需要父母的“营救”。

  聪明的父母,绝不会轻易忽略孩子内心的SOS,要孩子委屈自己,出让自主权。

  而是坚定地站在孩子的背后,教导孩子“不要心软,勇敢地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样的支持,教会孩子勇敢,更是给了孩子敢于直面恶意的超能力。

  02

  孩子被欺负时,要正确站队

  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10岁的天天性格内向,在学校总被别人戏弄嘲讽,甚至遭到群体言语和暴力攻击。

  可是当他向爸爸求助时,爸爸却不以为然,还顺带一句:

  “他们怎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

  言下之意,是在怪天天是个软柿子,不够硬气,活该被别人欺负。

  结果可想而知,天天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再也不敢、也不愿跟任何人说,直到霸凌不断升级。

  类似天天这样的悲剧很多。

  有些父母总觉得,孩子之间哪有什么真正的“欺负”,不过就是玩玩而已。

  正是这样的不以为意,错误的责任归咎,让受欺负的孩子愈发孤立无援,慢慢学会逆来顺受。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金伯莉·布雷恩曾在书中规劝万千父母:

  “一定要重视孩子受欺负的问题……要让孩子知道,保护他是你作为父母的重要任务。”

  热播剧《以家人之名》中,李爸就是一个典范。

  当女儿尖尖出于正义感和邻居小孩打了起来,被对方妈妈找上门时,李爸是这么做的——

  既不指责,也不怪罪,而是先替女儿喊冤,表示女儿在打斗中也受了伤,不能把责任都推到她头上。

  这番话,压住了对方妈妈的气焰,也给女儿长了威风。

  无论女儿受什么委屈,只要李爸知道的,都不会视而不见,总在第一时间替女儿出面。

  就这样,原本早早没了妈妈的女儿,在李爸的“保护”下活得无比乐观、开朗和自信,没有半点单亲家庭孩子的扭捏和自卑。

  一流的父母,总能在孩子受别人攻击或欺负时,把它当回事,及时阻止恶意的蔓延和发酵。

  因为他们知道,只有站在孩子身边,用最强有力的方式替孩子做出反击,才能让孩子知道:

  父母真的关心我!

  这不仅缓解了孩子受欺负的委屈,还给了孩子敢于和恶人恶事抗衡的底气。

  03

  孩子被比较时,要勇敢说“不”

  如今孩子的成长环境,充满着无数的竞争和攀比。

  学校比成绩、比排名,走出家庭和学校,比成就、身材和背景。

  比比比,不仅给家长带来无限的焦虑和恐慌,就连孩子,都被各种“比较”压得喘不过气。

  没有一个孩子喜欢被比较。

  一旦有人在“比较”中胜过他,都会让他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如别人,从而变得自卑。

  傅首尔曾在节目中斥责发生在儿子身上的“攀比文化”。

  家庭聚餐时,总会有大人一时兴起,主动提议让在场的孩子们比赛秀才艺。

  有一次,儿子被别人要求背古诗,傅首尔一听急了,赶紧出面维护儿子,直接喊了一句“我来背”。

  护子心切,是不愿儿子在这种毫无意义的比较中被比下去,从而陷入自我怀疑当中。

  也许别人能背五首诗,儿子连一首都背得结结巴巴,但这不能代表什么,更不能说明儿子比别人差。

  就像《阿甘正传》中的阿甘妈妈,就算被校长告知儿子智商只有75,她也没有轻看儿子。

  反倒勇敢出面,替儿子拒绝外界丢过来的一切负面标签,始终维护儿子的信心:

  “你和其他人是一样的,你并没有什么不一样。”

  活在妈妈的鼓励和肯定下的阿甘,自信乐观,直面自己身体的缺陷,靠自己的努力成为橄榄球明星、成功的商人。

  短短的人生中,阿甘做出许许多多正常人一辈子都做不到的了不起的事。

  《自尊心理学》中有这样一句话:

  “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将直接影响到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是否有积极的心态。”

  孩子拥有自信,并能积极正面评价自己的前提,离不开父母用爱替他筑起抵挡“比较”的墙。

  当孩子被比较时,父母的拒绝,是塑造孩子独特个性最重要的原动力。

  04

  孩子犯错被批评时,留点余地

  如果孩子犯错被老师批评,你的态度是什么?

  《金牌调解》中一位妈妈的做法,影响了儿子一生。

  当时儿子正值七年级,上课时因为座位空间有点小,就使劲往后顶,顶到后面的桌子倾斜了。

  很快,老师要求他坐好,还嫌他“人这么小,需要多大地方”。

  就是这么一句话,儿子感到被冒犯,跟老师顶了起来,最后被老师撵回家。

  本想父母能替自己出头,要求老师道歉。

  谁知父母却认为一定是他做得不对,才被老师赶出学校,为了他,父母还主动向老师道歉。

  在学校挨老师批评,回家还被父母指责。

  这双面夹攻,带给儿子的是一种深深的孤独感,仿佛全世界没有人能听他的倾诉。

  真的很难想象,当时只有12、13岁的他,经历了多大的辛酸和痛苦!

  或许他的行为,在老师看来的确有问题,但他已经为此付出代价,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和惩罚。

  父母的不理解、批评和指责,俨然就是雪上加霜。

  有些孩子,甚至会因此感到强烈的背叛感。

  曾在网上看到一句留言:

  “当我犯错被别人批评,回到家还要挨爸爸的骂,这会让我觉得爸爸就是和外人一伙的,再也不愿意相信他。”

  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越来越糟糕,问题恰恰出在父母和老师过分一致的态度上。

  一个在外面已经遭受过攻击和指责的孩子,最渴望的无非是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得到安慰的孩子,内心会自然生出内疚,帮助他们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

  相反,假如回到家,父母还跟老师一样,扮演着高高在上的“审判官”。试问他的负面情绪,将如何安放?

  教育,从来都不是简单地做加法,而是要适当地做“减法”。

  聪明的父母,懂得给孩子留点余地和空间,唯有这样,有原则的爱才能真正注入到孩子心里,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

  05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

  “对孩子而言,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

  别小看父母每一次对孩子的撑腰。

  在恰当的时机中,这是对孩子自尊、自信和安全感的守护。

  想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为他挺身而出。

  唯有孩子深知自己一路有父母的庇护和关照,他才能笃定无疑地走自己的路。

  不管遭遇什么,来自父母的爱,会给他无限力量和底气,踏踏实实地做自己,活出自己。


标签组:[早期教育] [亲子成长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75318.html

相关阅读

杜牧的文学成就:受到杜甫巨大影响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喜老庄道学。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

2025-07-30

杜牧《秋夕》赏析

《秋夕》是唐代诗人杜牧(一作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宫怨诗。这首诗描写一名孤单的宫女,于七夕之夜,仰望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不时扇扑流萤,排遣心中寂寞,反映了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现了一位官女举...

2025-07-30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鉴赏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赏析:其二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唐玄宗时,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后伺机谋反,玄宗却对他十分宠信。皇太子和宰相杨国忠屡屡启奏,...

2025-07-30

杜牧《江南春》: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

2025-07-30

杜牧《紫薇花》:咏物抒情

《紫薇花》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首句描绘新开之紫薇花,次句赞美其不争春,后两句用《史记》“桃李无言”典故,淡雅表现紫薇花高洁的风骨和谦逊的品格。这首诗设想入奇,扩大了诗的张力和戏剧效果...

2025-07-30

杜牧的经典代表作五首

1、《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2、...

2025-07-30

害群之马的成语典故

害群之马的意思 害群之马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hài qún zhīmǎ,原指危害马群的劣马。现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出自《庄子·杂篇·徐无鬼》。害群之马的出处 《庄子·徐无鬼》:“夫为天下者,亦奚...

2025-07-30

伯乐相马的成语典故

伯乐相马的意思 伯乐相马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意思是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爱惜人才。伯乐相马的出处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唐·韩愈《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025-07-30

朝秦暮楚的成语典故

朝秦暮楚的意思 朝秦暮楚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zhāo qín mùchǔ,意思是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朝秦暮楚的...

2025-07-30

杜牧的作品集:《樊川文集》

杜牧有《樊川文集》二十卷,是其甥裴延翰所编,宋以后人又辑有《樊川外集》、《樊川别集》等等。四部丛刊本《樊川文集》二十卷、别集一卷、外集一卷,乃据翻宋雕本影印。又有清杨寿昌的景苏园影宋本,是杨守敬令书手...

2025-07-30